大村灣空拍圖。
早屺瀨戶和針尾瀨戶的公海進行海水交換的封閉性內灣,面積為320平方公里。
數據提供:東京大學-持續自然再生科學實驗室。
由於生活廢水會伴隨泥沙的湧入,以及海灣周圍的灌木林等植物生態系統的關係,導致水質的劣化。2011年,海灣內達到了52.9%的COD海水標準,主要是因為氮和磷導致COD增加,引起的赤潮頻發,對牡蠣、珍珠等的養殖造成極大破壞。
此外考慮到海灣的封閉和海床及周邊海灣的地理環境,水質自我淨化的驅動力的海洋潛流較差,海洋長期缺氧,導致海底產生硫化氫,並轉化為氧化硫,產生青潮,殺死海參等底棲動物。
取用日本Santa Mineral獨家專利淨水技術,從根本改善水質和環境讓生態復育復育,並且於日本國家指定藍碳信用機構成功認證藍碳碳權。
神戶機場島全景圖。
神戶機場島藍碳創造專案
🔷 專案概要
在神戶市2006年新建的神戶空港島造島工程中,為了保護周邊海域所設置的護岸岩礁與石堆,使陽光能夠照射至海床的淺灘範圍大幅擴展。這些結構不僅防止海浪侵襲,也透過人工的地形設計,打造出豐富的海藻與魚類棲息環境。
此外,藉由設置供市民親近水域的空間,提供環境教育的機會,並將這些設施視為創造附加價值與環境效益的資源,持續進行監測與調查,以掌握生態變化與效果。
🔷 專案特色・宣傳重點
在神戶空港島周邊,擁有長達約6.7公里的廣大淺灘藻場,並因水質改善與人工護岸的設計,成為海藻、貝類、魚類等多樣海洋生物的棲息地。
該地也成為居民接觸海洋的場所,作為市民的休憩與教育空間也備受期待。
本專案亦作為神戶市發表的碳中和報告(CNP報告)中,針對藍碳與脫碳目標所推動的措施之一,預計未來將結合民間企業的藍碳保育與創生活動支援制度,進一步推廣與活用。
🔷 專案概要
在名古屋灣周邊的海域,生物相當繁盛,是海洋生物的棲息地、產卵場及幼魚的育成場。因為海膽過度攝食導致藻類減少的「磯燒現象」逐漸擴大。為了防止海藻床的消失,自2021年起針對過度攝食的海膽進行移除作業。此外,為了賦予這些除去的海膽經濟價值,防止牠們再度被丟棄,展開了將移除的海膽養殖並販售的事業,促進環境改善與二氧化碳吸收的同時,也提升當地的永續發展動能。
🔷 專案特色・宣傳重點
熱心漁業致力於守護豐饒、美麗的海洋,同時邁向脫碳社會與區域創生的實踐。
海膽銷售方面,與一般社團法人「モバイルラップ」合作,確保產品的穩定供應。
透過加工賦予地方特產價值,有助於促進地方經濟。
🔷 項目概要
角島周邊海域有大量裙帶菜與海松藻類繁殖,是海洋動物的棲息地、產卵場所與幼魚的成長環境。然而海草床正受到海膽的過度覓食而逐漸減少。為防止海草床持續消失,自2021年起開始藉由移除海膽,海草床得以恢復,二氧化碳吸收量也因此擴大。
🔷 項目特點・公關重點
回收後的海膽被活用於商品開發與販售,促進地區產業經濟發展。
近年也設置了全球最大的海膽養殖據點之一。
產生減碳誘因,助於擴大海草床及CO₂吸收量。
漁業者懷抱對海岸的熱情與創新挑戰精神,致力於豐富海洋資源的營造、美麗海洋的保護,以及脫碳社會的實現。
在進行監測時,與一般社團法人Mobile Labo團隊合作,取得「精度高、可靠性強」的數據資料。
關西國際機場全景圖。
位於距大阪灣東南部千州海岸約5km 的填海造路機場,平均深度為18-20m。
海堤總長約90%為24公里,採用「緩坡石砌海堤」。
關西國際機場營造海藻床環境
🔷 專案概況
關西國際機場是利用大阪南部臨海約5公里、平均水深18~20公尺的海域,透過填海造陸方式建造而成的人工島。機場的總延長為24公里,其中約99%採用了「磚模填石構造」。
由於能夠獲得廣闊的陽光照射,加上空港島的建設由多名專家與技術人員精心規劃與施工,因此營造出了豐富的淺海環境。該環境以空港島周邊為中心,孕育出多樣化的海洋生物。
目前也在進行優良淺海環境的機能維持與擴大,並透過監測調查來推動移植計畫。
🔷 項目特點・公共貢獻
空港島的建設已歷時超過30年,透過監測調查與生態培育,成功創造出豐富的淺海環境。
根據監測調查的結果,進行了再生等積極對策。近年來也積極挑戰像是大規模海藻的栽培(如海帶、裙帶菜)馬尾藻等大型海藻,根據海藻的生活史和條件,嘗試移植母藻。
🔷項目概要
活動海域位於靜岡縣遠州灘地區(御前崎市、牧之原市、吉田町的兩市一町)。過去此地曾形成日本國內最大規模的裙帶菜與馬尾藻海草床,但在1989~1992年因為海況惡化而消失殆盡。自2006年起,由靜岡縣水產海洋技術研究所(當時為水產試驗場)與關係機構組成地區對策推進協議會,開始實施海草床復育活動。自2009年起,遠州灘海草床對策推進協議會也加入,透過母藻投放、種苗培養、海草床復育的監測調查、保育性魚類的放流等措施推動再生。
🔷項目特點
透過這些活動,目前已恢復約70公頃的裙帶菜海草床、貝類、章魚等的恢復,回應當地漁民的期待。
抑制全球暖化,對提升生物多樣性有明顯成效。
推動利用當地特有的馬尾藻種源,目標在擴大復育成果,達成「抑制全球暖化」、「提升生物多樣性」。
並以20年前絕跡的高價值魚類(如鮑魚)復育與再漁撈為目標,推動地區振興。
🔷 專案概況
位於廣島灣南方約3公里海域,是廣島市最大的島嶼,戰爭期間曾作為從海外戰場返國士兵的檢疫所,當地盛行牡蠣養殖,似島周邊共有約250個牡蠣筏環繞島嶼形成特有的景觀。
在似島西南部的「二階地區」,廣島市漁業協同組合於1989年利用牡蠣殼進行人工干潟建設,隨後在其中的廣島市約5,000㎡海域移植了小海草。並在周邊設置牡蠣養殖抑制棚架,藉由牡蠣的水質淨化功能,促進小海草的健康成長。
🔷 項目特點
透過小海草床的保全活動,不僅能透過吸收CO₂來抑制地球暖化,也能增加牡蠣的棲息地,提供多種魚類、甲殼類的庇護所,進而豐富瀨戶內海的海洋資源。
2020年,設置了海草床區塊,展開了創造新生態環境的行動。
未來將活用碳信用的收益,持續推動小海草的移植與藻場區塊的設置等保育與擴展工作,為實現「藍碳」導向的脫碳社會做出貢獻。
🔷 專案概要
這是一項由國家、地方政府、公民團體、學校、漁民、企業等多元主體合作推動的「東京灣UMI專案」。
從2013年度開始,於神奈川縣橫須賀市的長井漁港、橫浜市的金澤八景地區等地,推動總面積達10公頃的海藻床再生專案。透過清除掠食性海膽、移除岩石海岸上的附著物質等方式,來推進海藻床的恢復。
🔷 專案特色・宣傳要點
藉由「促進生物多樣性」、「活化社區」、「培育對海洋的關心」等,促進社區居民的參與,並藉由促進藻類生長來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,從而有助於防止地球暖化。
2020年起,開始透過藍碳信用額度獲得收支認證,並透過上述再生活動,達成碳匯的可視化。
推進利用藍碳信用額度進行碳中和的實踐案例,例如金澤八景海岸的再生活動就已與企業展開合作。
🔷 海岸的藻場與濕地等所擁有的多樣價值:
支撐海洋生物的棲息地。
維持海洋的水質。
調節碳循環,減少溫室氣體,提供教育、觀光與區域活化等社會與經濟功能。
這些都是推動「藍色碳(Blue Carbon)」的重要基礎。
🔷 專案概況
御前崎港(靜岡縣御前崎市・牧之原市)西側的九尾海岸,隨著港口的建設,從2009年起在潮間帶形成了小海草床。由於水質清澈、日照強烈,若缺乏遮蔽,海草容易枯萎。為了保護這些海草,從2018年10月開始,以保護與培育為目的,持續進行淨灘活動、環境教育課程、自然體驗活動等。
🔷 項目特點・公共貢獻
以NPO法人 Earth Communication 為中心,與靜岡縣(御前崎港管理事務所)、國(中部地方整備局清水港灣事務所)等單位合作,積極推動小海草的保護與教育活動。
促進小海草的出現與維持,也對御前崎市推動的「碳中和港灣區構想」有所貢獻。
淨灘活動平均每年舉辦3~4次,2021年共清除1,640公升垃圾。
🔷 專案概況
透過孩童參與小海草場保育活動,從2006年起由行政機關、漁協、NPO、市民等多方單位共同支持各小學的活動。目前已有超過1公頃以上的小海草場是由孩子們親手保護管理的。
🔷 項目特點
以孩子為主體推動海草保育、擴大與海洋教育的持續發展,進一步促進了周邊海域海洋環境保全與機能擴張,有效提升生物多樣性、增加生物資源量,並推動漁業與地區活性化。
信用積分制度將用於支援小學生長期的持續參與,並期待能吸引更多企業參與與支持,進而讓活動更加活躍。
此項目亦與阪南市的SDGs地方實踐模範事業有所連結。
「接軌國際,與全球同步淨零行動」